出生年份: 19071995年
擅 长: 油画,国画
毕业院校: 其他学校
创作年代 | 1948年作 | 尺寸 | 109cm*61.9cm |
---|---|---|---|
材质 | 墨彩 | 装裱 | |
题材 | 所属系列 | 《叶浅予中国画作品集》 | |
作品描述 | 此幅作品乃是画家1948年的佳作。三个人物上下左右彼此呼应,前景人物的红色上衣醒目动人,是画面的中心,背景二人与前景人物相向垂头,使画面形成聚合的态势,更显紧凑。纱丽裙飘拂飞扬,延至画外,进一步拓宽了境界。这件作品是叶浅予由漫画转向国画时期的精心之作。 画家本人曾回忆过这段从漫画转向国画的过程。作品《战时重庆》的水墨速写已见其端倪,笔下已经开始有了墨韵意味。贵州采风时,他脱队与妻子戴爱莲独自留在花溪,盘旋了数月。这段期间他早出晚归,贪婪作画,真正体味到生活即艺术的滋味。回重庆后,叶浅予将大量的速写加工为国画创作,《苗乡生活》、《战时重庆》、《逃出香港》等,一并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画展中露面,而且还卖出了几幅,令叶浅予为之暗喜,也信心倍增。正巧他又有机会到印度佛国朝圣,及前往诗圣泰戈尔寂乡学院献花祝福。印度舞与印度佛教雕塑一向以肉感的形体取胜,这种东方神秘美的强烈生命力,强烈地震撼着叶浅予的心弦。追溯幼年,他随表姊剪糊戏台人物,青年在上海绘制时装仕女广告,壮年闯入香港舞厅描摹爱莲舞姿,不知不觉间,他已和舞蹈人物结下不解之缘,但是直至印度之行,他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。此后,叶浅予尝试用敦煌手法描绘现代舞姿,藉国画笔墨捕捉舞蹈的流动和飘逸。从东方佛国到嘉陵江畔的北温泉,他寻觅到质量尺寸均佳的贵州皮纸,潜心作画。秋尽春来,二十余幅工笔重彩的印度舞终于在1944年5月初的重庆中印堂上公开亮相。一介“画坛草寇”终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人物画,奠定了在中国画坛的地位。 |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3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